• k8·凯发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(中国区)官方网站

    中文
    英文 日文

    福州日报 | 福州市人大代表姚仲凯:做法治道路上的追光者

    k8凯发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律师事务所发布日期:2023-01-19

    编者按

    “人大代表不分专业,群众关心盼望的,就是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的。”近日,福州市人大代表、k8凯发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福州党支部书记、合伙人姚仲凯在接受《福州日报》记者采访时,如此说道。


    心系民生,聚焦发展。福州“两会”召开期间,姚仲凯律师作为福州律师界9名福州市人大代表之一,在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认真履行职责,在立法建议方面提出了制定《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公民旁听规定》的议案;在民生经济方面提出了《将华侨农场列入乡村文旅经济规划的建议》,建议将福州市3个华侨农场纳入乡村文旅规划,完善农场基础设施,挖掘归侨故事、特色元素,推动农文旅融合,实现增加归侨收入和促进文旅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

    如何在本届任期内履职,做一名心系民生、聚焦发展的律师代表?让我们一起倾听姚仲凯律师的履职心声,了解他如何在法治道路上做一名“追光者”。本文已发布于“福州人大”微信公众号“市人大代表履职风采”专栏。

    2022年初开始正式运营的福州法务区名师工作室,市人大代表姚仲凯是入驻的8位名律师之一。作为连任代表,他将执行人大代表职务在作为践行法治理想的大舞台。他说,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‘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,推进法治中国建设’,如果法治是一道光,我愿意做一个终身的‘追光者’。”


    致力法务“传帮带”

   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姚仲凯早在福州法务区筹建之初就积极建言献策。在法务区运营后,他觉察到海事商事领域及涉外涉港澳台等方面的争议纠纷日益增多,但在入驻法务区的单位中,相关领域的法务资源较为紧缺,尤其是缺乏优质高端的国际化法务人才资源。经过广泛调研,姚仲凯代表领衔提出了关于作出加强福州法务区建设的决定的议案,建议对法务区在总体定位、方向规划、建设重点上予以明晰,力争将福州法务区建设成高端法务智库和国际商事、海事法律人才培养基地。

    姚仲凯在厦门大学法学院进行法学学术交流

    作为法务区的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,姚仲凯积极参与了法务人才的实训与服务工作。其实在此之前,他就曾作为商事领域的领军律师,面向高校法务青年人才开展了多场学术交流讲座。福建工程学院法学院教授李敏说,在传统的培养体系内,法务新人很难接触到精英前辈,更遑论接受指导。而姚律师走进高校、亲自“传帮带”,实现了专业能力和行业操守的传承,很受高校师生欢迎。

    姚仲凯赴乌山社区立法联系点为居民宣讲《民法典》

    近些年,姚仲凯还担任了我省民法典宣讲团成员,进机关、下企业,结合丰富的学识和实操经验为大家普及民法常识。他每年还以个人名义向母校厦门大学法学院捐资30万~60万元,助力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。


    “能以人大代表的身份,推动法治的点滴进步,这是一位律师的至高荣誉。”姚仲凯说。


    推动改善律师执业环境

    律师依法执业,是推动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,也是法治强市的重要平衡机制。2021年,姚仲凯担任福州市律师协会参政议政与律师代表联络委员会主任,倡导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,组织律师界人大代表开展了不下10场的座谈走访活动,就律师反映强烈、亟需解决的执业问题和法检、司法部门和公安机关面对面零距离献策,建立与市区两级涉法单位的常态化联席机制。

     姚仲凯与鼓楼区检察院座谈

    在一次次座谈走访后,仓山区法院积极回应代表的新期待,为律师依法执业打开了方便之门。如今,任意一位律师到仓山区法院立案,可以直接进入针对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律师的绿色通道,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

    刑案律师张桂泰说,他时常要到市看守所会见当事人,每次都要参加“抢号大战”,有时10天半个月也抢不到1个号。在姚代表牵头的联席机制“牵线搭桥”下,市看守所完善便民设施,对外开放更多会见室,并创新远程会见模式。“现在情况有了明显改善,律师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了。”张桂泰说。


    数年前,律师查询省内公民户籍信息必须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,程序繁琐,耗时耗力。姚仲凯利用市人大代表和在省市律协任职的多重身份,在省公安厅、司法厅组织的座谈会上多次建言,推动了《福建省律师查询公民户籍信息工作规范(试行)》的制定,为律师查询公民户籍信息“松绑”。如今,律师要查询省内户籍信息,可选择就近任一派出所。今年6月,市公安局还在福州法务区服务中心,专门面向律师设立了查询公民户籍信息窗口。

    福州法务区服务中心

    眼下,姚仲凯正积极推动开通律师线上查询户籍通道,破解“查户籍难”的问题,力争从足不出市、足不出区(法务区),升级为足不出户。


    “跨界”发声情注民生

    八一七路车水马龙、熙熙攘攘,曾经的南街却少有人知晓,三坊七巷其中的杨桥巷,在历次城市变迁中消失了,变成了交通繁忙的杨桥路,但街边的路名牌上,那字迹分明的“曾用名南街、杨桥巷”,让人在游走间不经意恍然大悟,“原来八一七路就是南街,怪不得有一条南后街!”每次路遇这样的感叹,姚仲凯都会会心一笑。曾经的古地名重见天日,正是他一纸建议推动的结果。


    三坊七巷南后街

    这样的“跨界”发声,源于姚仲凯对身边事的仔细观察。家住鼓楼区衣锦坊的他,平日喜欢探访长街短巷,从地名、碑刻中了解历史典故。南街在哪?杨桥巷今在何处?这样的疑问也在寻访中油然而生,继而成为《关于恢复福州市历史城区部分路、街、巷名称的建议》的背景。“思儿亭、衣锦坊、杨桥巷、西峰里,这些老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,从地名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背景乃至历史典故。”姚仲凯说,“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对重要的古地名进行恢复、规范,有助于重拾古城记忆,让赓续不断的文脉为古城增辉。”


    他的建议得到了市民政局、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热情回应,让“里坊制度活化石”的三坊七巷寻回了缺失的“文化拼图”。

     姚仲凯在市人代会审议中踊跃发言

    姚仲凯说,虽然他的本职工作是律师,但作为人大代表,只要是群众关心的问题,他都会运用法治思维和社会学背景,将街谈巷议、世相百态化作履职的“养分”,把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写成一份份言之有物的建议。


    翻开他当市人大代表以来提交的建议目录,加大保健品市场管理力度、整治医疗美容乱象、落实非居民家庭垃圾分类投放、延长地铁1号线运营时间、推进直饮水工程、开展机动车标识线设置、设立“家风日”……这些围绕民生热点展开的建议,透着浓浓的烟火气,也展现着“人大代表为人民”的赤子之心。


    *本文2022年12月15日发布于“福州人大”微信公众号。

    友情链接: